如果有人要問:「做一個事業,最大的危機是什麼?」我的答案是:「最怕主事者無知。」
所謂「無知」,重點在「昧於事理」,同時也包括了「強不知以為知」,以及「自以為無所不知」。
以上三種「無知」的形式,使得「缺乏專業知識」顯得次要(前章所述「請教專家」的工夫更可彌補不足)。
From:西遊記教你職場不敗術
說得明白一點:做事情若一切順利便罷,一旦遇到問題,最怕的就是「摀住」問題,其次是「自作聰明」,再其次是「自以為是」。只要不犯這三個錯誤,才有機會去瞭解問題,進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於是乎,本章主題的「知」乃有二重意思:一是「知」問題之所在;二是「識得好歹」。
找到問題所在,瞭解問題的由來,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唐僧師徒西行取經,歷經千山萬水、諸般劫難,唯一有能力解決問題的,只有孫悟空一個。孫悟空除了七十二變之外,最厲害就是他那一對火眼金睛,對應到現代社會,就是「辨別善惡、識得好歹」的本事。但是,孫悟空從不「強不知以為知」,通常他會「叫出山神土地」,問明妖怪來歷(或地理特性,如火燄山)。如果來歷不明,又力不能制,他老兄的方法是「上天界查戶口」。例如第五十一回受困於兕大王,研判「決不是凡間怪物,定然是天上凶星」,於是直上南天門,要「尋尋玉帝,問他個鉗束不嚴」。
▲彼時玉皇天尊聞奏,即忙降旨可韓司知道:「既如悟空所奏,可隨查諸天星斗,合宿神王,有無思凡下界,隨即覆奏施行,以聞。」可韓丈人真君領旨,當時即同大聖去查。先查了四天門門上神王官吏;次查了三微垣垣中大小群真;又查了雷霆官將陶、張、辛、鄧、苟、畢、龐、劉;最後纔查三十三天,天天自在;又查二十八宿:東七宿,角、亢、氏、房、參、尾、箕;西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南七宿,北七宿,宿宿安寧;又查了太陽、太陰、水、火、木、金、土七政;羅侯、計都、炁、孛四餘。滿天星斗,並無思凡下界。▲
這一招,如同戶口管理是治安最重要的基礎,也如同追查嫌疑犯的利器「八號分機」。雖然這一回並未查到,但這叫做「基本動作」,同一個方法在第三十一回就查出來「二十八宿少了一宿(奎木狼)」,而解了災厄。──所有的檔案、紀錄、紀實、資料庫,功用就在這裡。現代呢,研究問題的第一步,就是「google」囉!
醫學上的病理學研究方法,可以應用在所有需要解決問題的地方:第一先問清楚病徵,其次是比對所有已知的疾病病徵,然後下診斷,最後對症下藥。
第三十二回「平頂山功曹報信」,話說唐僧師徒行至平頂山,遇到一個樵夫(日值功曹變化),對唐僧厲聲高叫:「▲那西進的長老!暫停片時。我有一言奉告:此山有一夥毒魔狠怪,專喫那東來西去的人哩。」
長老聞言,魂飛魄散。戰競競坐不穩雕鞍,急回頭,忙呼徒弟道:「你聽那樵夫報導:『此山有毒魔狠怪。』誰敢去細問他一問?」行者道:「師父放心,等老孫去問他一個端的。」
好行者,拽開步,徑上山來,對樵子叫聲「大哥」,道個問訊。樵夫答禮道:「長老啊,你們有甚緣故來此?」行者道:「不瞞大哥說,我們是東土差來西天取經的。那馬上是我的師父。他有些膽小。
適蒙見教,說有甚麼毒魔狠怪,故此我來奉問一聲:那魔是幾年之魔,怪是幾年之怪?還是個把勢,還是個雛兒?煩大哥老實說說,我好著山神、土地遞解他起身。」樵子聞言,仰天大笑道:「你原來是個風和尚。」行者道:「我不風啊,這是老實話。」樵子道:「你說是老實,便怎敢說把他遞解起身?」行者道:「你這等長他那威風,胡言亂語的攔路報信,莫不是與他有親?不親必鄰,不鄰必友。」樵子笑道:「你這個風潑和尚,忒沒道理。我倒是好意,特來報與你們。教你們走路時,早晚間防備,你倒轉賴在我身上。且莫說我不曉得妖魔出處,就曉得啊,你敢把他怎麼的遞解?解往何處?」行者道:「若是天魔,解與玉帝;若是土魔,解與土府。西方的歸佛,東方的歸聖。北方的解與真武,南方的解與火德。是蛟精解與海王,是鬼祟解與閻王。各有地頭方向。我老孫到處裡人熟,發一張批文,把他連夜解著飛跑。」▲
孫悟空的問話與邏輯,正合解決問題的要領之一:該誰管就交給誰,或說,誰有能力解決就委託給誰。
以上是遇到問題或阻難時的「正辦」。事實上,人遇到突發狀況時,通常會陷入一陣惶恐(或恐慌),就因為「尚不明白狀況為何發生、嚴重性如何」,甚至連玉皇大帝都不免:
第五回「亂蟠桃大聖偷丹」。話說孫悟空偷喝了蟠桃酒、偷吃了太上老君的金丹,逃回花山。天界卻為此一場大亂:
▲卻說那七衣仙女自受了大聖的定身法術,一周天方能解脫。各提花籃,回奏王母,說道:「齊天大聖使術法困住我等,故此來遲。」王母問道:「汝等摘了多少蟠桃?」仙女道:「只有兩籃小桃,三籃中桃。至後面,大桃半個也無,想都是大聖偷喫了。及正尋間,不期大聖走將出來,行兇拷打,又問設宴請誰。我等把上會事說了一遍,他就定住我等,不知去向,只到如今,纔得醒解回來。」
王母聞言,即去見玉帝,備陳前事。說不了,又見那造酒的一班人,同仙官等來奏:「不知甚麼人,攪亂了『蟠桃大會』,偷喫了玉液瓊漿,其八珍百味,亦俱偷喫了。」又有四個大天師來奏上:「太上道祖來了。」玉帝即同王母出迎。老君朝禮畢。道:「老道宮中,煉了些『九轉金丹』,伺候陛下做『丹元大會』,不期被賊偷去,特啟陛下知之。」玉帝見奏,悚懼。少時,又有齊天府仙吏叩頭道:「孫大聖不守執事,自昨日出遊,至今未轉,更不知去向。」玉帝又添疑思。只見那赤腳大仙又頫上奏道:「臣蒙王母詔昨日赴會,偶遇齊天大聖,對臣言萬歲有旨,著他邀臣等先赴通明殿演禮,方去赴會。臣依他言語,即返至通明殿外,不見萬歲龍車鳳輦,又急來此伏候。」玉帝越發大驚道:「這廝假傳旨意,賺哄賢卿,快著糾察靈官緝訪這廝跡!」▲
玉帝一開始為何「悚懼」?就是因為「不清楚狀況」──如果家中曾經遭過小偷的讀者,就會有這種經驗,那是一股莫明的恐懼,源自不安全感(筆者就有此經驗)。等到狀況漸漸明朗,乃不再「悚懼」,而「疑思」而「大驚」而「大惱」,然後派出十萬大軍進剿。
以上是「因不知而害怕」,至於「知道了就不怕」的例子是五莊觀鎮元子。第二十五回「鎮元仙趕捉取經僧」,話說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偷吃了人參果,還推倒了人參樹。鎮元子回到觀裡,二道童向師父哭訴孫悟空的惡行,鎮元子▲聞言更不惱怒,道:「莫哭!莫哭!你不知那姓孫的,也是個太乙散仙,也曾大鬧天宮,神通廣大,……▲」
鎮元子是「地仙之祖」,曉得有孫悟空這個角色(亦即見多識廣,資料庫中有這一筆檔案),忖度自己法力足以制服對頭,因而毫不擔心。(後文印證,鎮元子使一個「袖裡乾坤」,就收籠了四僧一馬。)
另一則橋段是第五十三回「禪主吞懷鬼孕」,話說唐三藏和豬八戒飲了「子母河」的河水,因此懷孕。兩人肚子疼得扭腰撒胯,卻又羞得眼中噙淚,孫悟空與沙和尚也沒招,正傷腦筋時,聽一位婆子說「▲解陽山上有落胎泉,那泉水可解胎氣▲」,但是卻有一個如意真仙霸佔了泉水。「▲行者聞言,滿心歡喜▲」。為什麼歡喜?因為知道了解決問題的藥方。他可不怕對手法力高強,只怕什麼都不知道,抓瞎。
另一個橋段是人世間的事情:唐太宗被涇河龍王魂糾纏,病情愈重,已經要準備「託孤」了。此時魏徵奏道:「▲陛下寬心,臣有一事,管保陛下長生。」太宗道:「病勢已入膏肓,命將危矣,如何保得?」徵云:「臣有書一封,進與陛下,捎去到陰司,付酆都判官崔玨。」太宗道:「崔玨是誰?」徵云:「崔玨乃是太上先皇帝駕前之臣,先受茲洲令,後陞禮部侍郎。在日與臣八拜為交,相知甚厚。他如今已死,現在陰司做掌生死文簿的酆都判官,夢中常與臣相會。此去若將此書付與他,他念微臣薄分,必然放陛下回來。管教魂魄還陽世,定取龍顏轉帝都。」▲
魏徵為什麼那麼有把握,一位已經過世的老朋友會幫這個大忙?吳承恩藉崔玨之口說出原因:「▲蒙他(魏徵)早晚看顧臣的子孫。▲」──這是胸有成竹,狀況根本在掌握之中,已經超過「知」的層次了。
★★BOX 火眼金睛就怕得意忘形
孫悟空有火眼金睛,認得妖怪、識得菩薩,西行一路上,仗著他那一對能夠分辨好歹的眼力,預防了多少災厄,至少也因為先有了戒心,不致變生肘腋,猝不及防。
然而,孫悟空卻有那麼一次,並不是因為對手法力高強,而沒看出妖怪變化:第六十一回「孫行者三調芭蕉扇」,話說孫悟空變化成牛魔王的模樣,騙過了羅剎女,芭蕉扇到手。等到牛魔王知曉,急忙追趕上來,▲好魔王,他也有七十二變,武藝也與大聖一般,只是身子狼犺些,欠鑽疾,不活達些;把寶劍藏了,念個咒語,搖身一變,即變作豬八戒一般嘴臉,抄下路,當面迎著大聖,叫道:「師兄,我來也!」
這大聖果然歡喜。古人云:「得勝的貓兒歡似虎」也,只倚著強能,更不察來人的意思。見是個八戒的模樣,便就叫道:「兄弟,你往那裏去?」牛魔王綽著經兒道:「師父見你許久不回,恐牛魔王手段大,你他不過,難得他的寶貝,教我來迎你的。」行者笑道:「不必費心,我已得了手了。」牛王又問道:「你怎麼得的?」行者道:「那老牛與我戰經百十合,不分勝負。他就撇了我,去那亂石山碧波潭底,與一夥蛟精、龍精飲酒。是我暗跟他去,變作個螃蟹,偷了他所騎的辟水金睛獸,變了老牛的模樣,徑至芭蕉洞哄那羅剎女。那女子與老孫結了一場乾夫妻,是老孫設法騙將來的。」牛王道:「卻是生受了。哥哥勞碌太甚,可把扇子我拿。」孫大聖那知真假,也慮不及此,遂將扇子遞與他。▲
是的,任你再怎麼精明,也怕「得意忘形」,人一得意,就容易疏忽、容易犯錯。★
就怕不知,知便不怕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