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孩子的學習黃金期》-模仿的敏感期

孫瑞雪◎著
模仿的敏感期-最早表現為模仿一個詞或一應一答,重複進行;也模仿動作。

班上的茵茵到了模仿的敏感期,特別喜歡模仿,而且模仿的相似度很高。
在餐廳裡,茵茵和朗朗坐在一起,朗朗做什麼動作,她都跟著做。朗朗用舌頭舔湯匙,茵茵也跟著舔;朗朗站起來,她也跟著站起來;朗朗坐下,她也馬上坐下。
在臥室,茵茵也模仿別的孩子。豆豆用被子蓋住頭,她也跟著用被子蓋住頭。豆豆舉起手,她也跟著舉起手。甜甜說:「老師,我要喝水。」茵茵剛喝完水回到床上,但她也馬上說:「老師,我要喝水。」在教室裡上主題課的時候,羽晗的右腿動了幾下,她也馬上模仿,動了幾下。羽晗看到後笑一下,她也跟著笑了。
茵茵看到什麼都會模仿一下,而且很像,我知道,她在藉此來建構自我。

孫老師教養筆記
一位媽媽說:「我兒子現在一歲四個月,非常喜歡去廚房看大人炒菜、煮飯、燒開水,喜歡自己打開櫥櫃,拿出湯匙、鏟子、油罐、醬油瓶、水壺玩耍。我個人認為只要安全,又有大人看著小孩,就儘管讓他看,讓他玩。他玩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而我婆婆認為要讓小孩懂規矩,要讓小孩明白這些是廚房用具,不能拿來玩,認為我太放任他了。真不知哪種觀點是正確的?」「模仿」這個詞,使用在這個一歲四個月的孩子身上是最合適不過的。只是很多長輩並不知道,「模仿」是零到三歲期間很重要的智力發展過程。
「模仿」是指孩子重複原型所顯示的行為,表明兒童的心智已經發展到領悟和掌握某行為背後能力的時候了。
模仿是兒童對自己身體行為上的一種確認,就好像兒童可以停在某一系列的動作中,然後將此動作重複出來,最終成自己的能力。由於它是身體的,因此是動作的模仿。這也是剛開始的模式,發展到後來,當然是對更抽象事物模仿。例如:語言的模仿、個人特質的模仿、風格的模仿。
成人後,模仿也是啟動與模仿者心智相接近的某種智能和生命內在的需求,最終跳脫模仿者,形成自己的特質。但開始無一不是從模仿開始的。這實在是一種了不起的成長模式。就好像一個音樂家在聽完一首美妙的樂曲時,可以在樂器上重複一樣,只是人們不稱其為模仿。就如同一個學生喜歡他的老師的一切:行為、氣質、語言、思想、思維模式等等。實際上那就是模仿。模仿是成長的一個臨界點,模仿存在於人的一生中,一直發展到確定他們所屬的範疇,也就是將自己的屬性歸類,模仿才結束。
對於兒童來說,如果他看到某種自己無法確定能不能完成的行為時,就不會模仿,而會苦惱和焦慮。或是兒童根本沒有發現這個行為的時候,也不能模仿。兩歲左右最明顯
在許多兒童的科學教育影片和兒童認知發展的教材中,我們很容易找到這樣的例子:「嬰兒躺在墊子上,父親的臉對著他,伸出舌頭,嬰兒也伸出舌頭;父親笑了,嬰兒也報之以微笑。」這是嬰兒在幾個月時,有選擇性的模仿。因為這時候,嬰兒對自己口的使用是最有能力的。如果做出同樣手的動作,兒童的敏感度還不夠,或者根本不會察覺和模仿。
當孩子的年齡成長到兩歲時,孩子不但模仿各種行為,而且開始模仿社會性行為,並且可以把行為統整起來,系列模仿。兒童選擇性的模仿,基本集中在對父母行為的模仿上。所以父母炒菜,他也炒菜;父母掃地,他也掃地。與此同時,我們會發現孩子還會經常性的重複父母的語言、表情,重複父母的某些特定行為。兒童要透過這個過程,由一個簡單的生命狀態過度到一個更高的狀態中,這也是兒童從內在世界走向外部世界最早期的實踐過程,這個過程大約會持續半年的時間。表面上這個階段的孩子似乎沒有自我,但我們要知道的是,孩子必須經過這個階段才能形成自我。
如果這個過程沒有很好的度過,這個階段的發展就會延滯,所以我們也常常看到五、六歲的孩子模仿老師或一些大孩子的行為。
上面那位媽媽說的模仿行為相對更容易接受。日常生活中還有一些看起來似乎更加無聊的模仿,例如有些孩子模仿摔倒,再摔倒,再摔倒,每一次摔倒都帶著無比的喜悅。父母不明白孩子為什麼重複這樣毫無意義的舉動,就會制止兒童。而這個制止的動作恰恰破壞了兒童敏感期的正常發展,從而妨礙兒童智慧和認知的發展。智慧發展的阻礙必然會伴隨相對應的心理問題出現,這都是成人後大腦平庸的一個早期現象。
J•凱根(J. Kagan)說:「對於兒童,模仿可以是一種獲得愉快、力量、財富或別的渴望目標的自我意識的嘗試。」
所以我能給父母最好的建議就是:

  • 讓孩子去做,模仿沒有對與錯
  • 盡量放慢自己的動作,滿足兒童模仿的需要,給孩子成長的空間,使孩子平穩的度過這個時期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