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補藥膳的歷史沿革

冷颼颼的寒風迎面吹拂而來,您是否想起羊肉爐、涮涮鍋、藥燉排骨‥‥的香味?台灣人愛補,中老年人更愛補。因此,我們特別請中華民國中醫內科醫學會理事長鄭歲宗醫師從專業的角度來提醒我們,冬天該如何"補"出健康?
From:Ohayo元氣健康報

* 春秋戰國時代著名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對飲食養生和飲食治療作了較有系統的闡述。「皇帝內經」中的「素問,藏氣法時論」指出:『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討論了藥膳及食療對人體的益處,而且必須互相配合才能達到最佳功效。另外在「黃帝內經」中的所記載的一些藥膳,都說明了藥膳的重要性,為後世藥膳理論和應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也提供了相當豐富的實戰經驗。此外,戰國時期的醫家都很重視藥膳療法,當時的名醫扁鵲曾說:「為醫者,當洞察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癒、然後用藥。」這個思想對後世的影響也是相當大的。
* 秦漢時代,中國第一部藥學著作「神醫本草經」中記載了許多食物既是藥物又是食物的品種,例如薏仁、棗子、蓮藕、山藥、蜂蜜…等等,皆被列為是具有特殊功效的上品藥。漢代名醫張仲景的學術思想,既重視「去邪」又注重「扶正」,不只豐富和發展了中醫理論和治療方式,也在其醫學著作「傷寒論」中記載了臨床上對米、藥合用的豐富經驗,促進了藥膳學的發展。
* 唐宋時期,藥膳得到全面的發展與應用,是藥膳學發展的重要階段。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備急千金方」一書,第二十六卷『食治篇』是現存最早的藥膳專篇,其中詳細地介紹了食治理論和具有食療作用的肉、果、菜等食物。其弟子孟洗在「千金,食治」基礎上,更進一步地增補了許多食物藥,寫成了「補養方」一書,後來又經孟洗的弟子張鼎改寫為「食療本草」,這也是中國最早的藥膳食療著作。
* 元朝藥膳的發展達到了一個高峰,御醫忽思慧編寫了藥膳和營養著作「飲膳正要」,書中記載藥膳菜餚94種、湯類35種、抗老藥膳處方29種。特別談到的是少數民族常用的食物,不僅介紹了烹調和飲食的合理搭配,而且也提到了飲食中加入中藥對人體的幫助。
* 明清時期對於藥膳學又有進一步的發展,明代著名的醫藥大師李時珍編纂的「本草綱目」裡,介紹了眾多藥膳,光是可以治病又可以飲食的藥粥就有42種,藥酒多達75種,並且將大量有療效的食物列進書中。
由以上的文字中,我們可以瞭解藥膳食補的歷史及由來,也更進一步瞭解藥膳對於中國人的重要性。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